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上海银行杨嵘:信用卡步入扩张快车道 轻渠道获客转型正劲

随着国内消费升级,以及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零售金融市场中不仅各大银行竞争激烈,电商及互金机构更是纷纷进场,银行客户群进一步分流。

在获客渠道网络化、支付方式多元化、虚拟信用卡业务发展等新形势下,银行信用卡业务必须持续创新,才能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未来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信用卡业务如何错位竞争?在布局消费场景过程中,银行信用卡业务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上海银行零售业务部兼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杨嵘。

杨嵘认为银行信用卡业务机遇和挑战并存,发卡机构必须加快经营思维转型,建立以“客户本位”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围绕“用户”“场景”和“数据”,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

消费升级 多方争夺“蛋糕”

《中国经营报》:近年来消费金融呈爆发式增长,参与主体增多,竞争也日趋激烈,当前消费金融市场呈现哪些变化和特征?

杨嵘:当前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行业分化及竞争加剧,消费金融由传统渠道快速向线上渠道消费场景迁移,消费金融服务趋向日常化、场景化、普惠化。

对银行而言,消费金融发展的外部合作渠道重要性凸显。上海银行信用卡中心积极拓展外部渠道合作,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合作探索内容不断延伸,带动信用卡分期业务规模及贡献度快速提升。

为应对消费金融与消费场景的深度嵌套,商业银行纷纷加快自建场景步伐,以聚合支付模式来应对场景变革,抓入口、抓流量。上海银行信用卡中心以手机银行APP和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主要载体,推动信用卡金融服务功能与客户生活消费场景深度融合,通过打造信用卡客户经营平台加快消费金融业务的线上引流。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大数据风控技术的升级推动消费金融在门槛和服务上下沉,产品定位趋向小额、高频,风控和大数据成为消费金融竞争的关键,消费金融发展的数据化特征日益明显。

在客群多元、风控技术升级的背景下,一方面上海银行信用卡中心高度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依托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挖掘客户信贷需求,提供更“懂”客户的产品;强化风险防控能力,提升风险经营效率;积极顺应利率市场化政策,在额度、定价、交易规则上部署差异化业务策略,形成特色竞争力。另一方面,上海银行信用卡中心着力打造极致客户体验,持续加快消费金融业务的“轻型化”转型,强调流程的便捷性及高效率,交易分期、账单分期等业务全面实现线上自助申请、实时审批;以汽车金融为主的线下行业分期业务实现电子化进件、线上预审批、实时划款等轻流程。

《中国经营报》:相对互金公司而言,银行在线上场景上发力较晚,银行如何在产品设计、支付应用方面争取不同类型的细分用户呢?

杨嵘: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大型电商搭建的各类线上消费场景是驱动支付和消费金融业态创新升级的重要力量之一,银行业在线上场景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通过自建线上场景、与线上平台合作、注资互联网金融机构等措施,加快建设线上引流入口,并依托成熟的线下金融服务入口,推动线上线下金融服务场景的衔接融合,提升场景服务体验。

上海银行信用卡中心围绕客户城市生活闭环、消费行为、客户需求的变化,以细分行业和消费场景为抓手,精准地经营和服务细分客群。

在产品设计方面,上海银行信用卡中心针对交通、通讯、文化娱乐、互联网热点及居家生活等细分行业和场景展开布局,重点开展与大型互联网平台的联盟合作,推出了一系列信用卡产品。

在支付应用和消费场景建设方面,上海银行信用卡中心聚焦美食、汽车、娱乐等重点消费场景,推进线上线下特惠商圈建设。强化境外支付、高频类交易促动力度,提升回佣收入和客户黏性。聚焦年轻客群经营,以手机银行APP和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主要载体,推动信用卡金融服务功能与客户生活消费场景深度融合,打造信用卡客户经营平台,为四百余万持卡人提供支付安全、使用便捷、友好交互的线上服务体验。

差异化经营 实现错位竞争

《中国经营报》:加大消费场景布局成为各家银行的共识,在布局过程中银行信用卡将面临哪些挑战?

杨嵘:我认为对信用卡业务而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中国消费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快速升级。当前的消费升级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由生存发展向生活享受转变,由数量向质量转变,以及消费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在金融业供需环境改善和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消费者金融服务需求快速升级,以“多场景化”“个性化”“便捷化”为核心内涵的金融服务需求兴起。

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争夺消费信贷市场。除了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产业系”金融公司外,以淘宝花呗、京东白条等为代表的“电商系”和以马上消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系”消费金融服务机构强势抢夺消费信贷市场。各类非银机构通过创新支付手段抢占消费场景入口,通过信用卡余额代偿等创新业态争夺市场“蛋糕”,信用卡受到来自产业外部竞争的强烈冲击,跨界竞合关系更趋复杂。同时,网上现金贷、消费分期等网络小贷风险呈逐步向信用卡领域渗透趋势。

三是数据成为支付生态核心价值。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提升,移动支付以便利、快捷的优势加快渗透入用户生活的各个场景,第三方支付形成双寡头格局,移动互联网支付平台利用其海量数据、用户聚合特性加快向线下渗透,移动支付以场景化持续扩容为切入点,整合用户行为、消费等各类数据轨迹,进一步清晰勾勒客户画像,洞见客户需求,大数据成为支付生态的核心价值。

四是监管规范预期趋紧。在“强监管、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的大环境下,监管持续强化消费贷款用途管控和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针对信用卡业务刚性扣减和多头授信的政策限制对中小银行业务制约影响更为明显。监管机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调整刷卡手续费率、实施账户分类管理、促进清算市场开放、整顿非银支付机构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将对信用卡产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从应对角度来说,我认为信用卡发卡机构必须加快经营思维转型,建立以“客户本位”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围绕“用户”“场景”和“数据”,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

在具体实践方面,上海银行信用卡中心一是加快业务模式转型。客户获取向轻渠道获客转型,客户经营向分类分层经营转型,信用卡产品开发向联盟合作转型。二是打造差异化多元金融服务场景。聚焦重点消费场景,建设上海银行特色特惠商圈,重点布局都市消费生活圈;以手机、微信银行等电子渠道为载体,打造线上客户经营平台。三是聚焦价值客户获取加快产品创新,围绕目标客户需求,加快虚拟卡、移动支付等产品创新,加快消费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消费金融产品体系。

《中国经营报》:当前信用卡品牌及定位的差异化成为各家银行发力点。未来银行信用卡如何进行错位竞争?

杨嵘:从目前信用卡行业的市场情况来看,五大商业银行的总发卡规模依旧最高,占据我国银行卡发卡市场的半壁江山;股份制银行占约三分之一的信用卡发卡市场份额。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年度新增发卡量都超过1000万张,信用卡行业经过多年“精耕细作”后再次进入规模扩张快车道。此外,在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的驱动下,各类非银机构也在开展类信用卡业务。在商业银行面临行业内外部的双重充分竞争的背景下,我认为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和禀赋优势,找准目标客群,建设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体系,形成特色品牌形象。

上海银行信用卡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在城市覆盖、客户规模等方面体量较小,因此,我们高度重视差异化经营,实现在行业内的错位竞争。在客户定位上,上海银行信用卡中心聚焦年轻和价值客户获取,推进特色产品开发。在区域定位上,上海银行信用卡中心依托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和中西部重点城市的布局框架,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加强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和年轻人口导入地区获客,深耕“江、浙、沪”区域市场,重点打造“长三角都市生活圈”。在品牌特色建设上,结合上海银行“精品银行”文化理念,逐步塑造“城市精品生活”的品牌认知。